金三黑 莱芜黑猪肉
产品主要有用莱芜黑猪、莱芜黑山羊、莱芜吉山黑鸡、莱芜黑兔生产的冷鲜食品、调理食品及熟食制品
莱芜黑猪,又名莱芜猪,是我国华北型优良地方猪种,具有繁殖力高、肉质好(尤其是肌内脂肪含量高)、抗逆性强等特点,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宝贵基因库。1982年被收录《中国猪品种志》,1989年被农业部授予“金猪杯”奖,2004年取得国家《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》,2006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,2009年“莱芜黑猪”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被国内权威专家赞誉为中国“华北第一猪”。改革开放几十年通过建立保种场、组建保种群,不间断进行本品种世代选育,使这一种质资源得以有效保纯,种群数量不断增加,遗传性能更加稳定。同时,为摸清挖掘莱芜猪种质特性,系统的完成了莱芜猪繁殖、肉质、营养、杂交优势、饲养等种质特性研究,为开发利用莱芜猪提供了理论基础;为使莱芜猪发挥社会作用,利用莱芜猪开展经济杂交,生产优质商品瘦肉型猪,30年来累计出栏杂交商品瘦肉型猪1000万头,增产效益20多亿元;为拓宽莱芜猪的利用途径,在保种和生产利用的同时,以莱芜猪为基础,先后培育出一个专门化母本新品种—鲁莱黑猪,两个生长速度快、瘦肉率高、肉质好的优质肉猪配套系——鲁农I号猪配套系和欧得莱猪配套系,为我国增添了新的种质资源。莱芜猪成功保纯和有效利用,使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,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,随着资源基因的匮乏与有限性,莱芜猪越来越彰显其历史价值。
一、产地与分布
莱芜猪中心产区在山东省莱芜市,分布于泰山山脉、汶河流域,遍及泰安地区各县市。历史上莱芜市原为莱芜县,地处齐鲁文化的交汇地带,交通闭塞。春秋时期,齐、鲁两国以齐长城为分水岭,莱芜县境是两国频繁争夺的边缘地区。其地势东高西低,东、南、北部为丘陵山区,西部为冲击平原,大汶河借地势由东向西横贯中部。境内土地肥沃,农产品丰富。泰山周围,汶河两岸是大汶口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自东向西日夜奔流的汶河,创造了肥沃的泰莱平原和汶阳之田,孕育了大汶口文化,为我们的祖先——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,提供了劳动、居住和生息的基地。
莱芜养猪历史悠久。据《中国农业志·山东省》记载:“山东产猪……以莱芜外销之最大,计20万头……。1935年《续修莱芜县志》记载:“境内农家盛行养猪,普遍饲料为糟糠、高粱及豆饼,其肉香醇,历年销于临境者也有相当数量,……故数亩之家,辄养一头或数多头不等。”这一简短的记载,基本上概括了莱芜境内养猪的历史面貌。据老农介绍,莱芜自古盛行养猪,并素有繁殖仔猪的习惯。历史上以辛庄、颜庄、矿山、口镇、寨里等地为主要产区。全县有颜庄、辛庄、东关、口镇、雪野、寨里、水北、方下为莱芜猪的集散地。所产肥猪,畅销于济南、章丘、博山、桓台、博兴等地。素有“流不尽的汶河水、赶不尽的莱芜猪”之民谣。
二、产区生态环境及形成历史
1 产区生态环境
莱芜地处齐鲁腹地,位于举世闻名的泰山东麓,素有“八宝凤凰城”之美誉,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。莱芜地域地形为中缓北陡,东高西低,向北、东、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。北、东、南三面环山,北部山脉为泰山山脉,南部为徂徕山脉,西部开阔,中部为低缓起伏的泰莱平原。全境地势由东向西倾斜,北、东、南三面又向中部倾斜,呈向西敞口的马蹄形态。境内共有大小沟河404条,98%属于黄河流域大汶河水系。境域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,其中山地面积占66%以上,丘陵面积占19%,平原面积占11%,洼地面积占3%,水面0.4万hm2,总耕地面积5.93万hm2,山场面积8.67万hm2,荒山草坡4.2万hm2,河滩地0.29万hm2,宜林宜牧。
莱芜境内地形地貌复杂,地面起伏较大,热量和降水分布不均,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。冬季寒冷干燥,春季温暖多风,夏季炎热多雨,秋季凉爽晴朗。年平均气温 13℃,年极端最高气温 38.3℃,极端最低气温 -19.3℃,自南向北呈递减趋势,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 -2.3℃,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 26.2℃。全年平均无霜期202天,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443.8小时,年平均降水量695.1毫米,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,70%主要集中在夏季,在地理分布上一般南部多于北部,山区多于平原。海拔最高点994米,最低点148.13米。地貌多样,花岗岩、石灰岩两类土壤分布较集中。复杂的地形地貌,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,物化出了多样的生物物种;茂密多样的植被,物产丰富的作物与秸秆,种类繁多的农副产品,为莱芜猪的饲养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。
2 品种形成
莱芜猪属于华北型地方猪,其形成历史悠久。据考证,莱芜猪饲养历史,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。位于莱芜猪产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动物骨胳中,以猪骨最多,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鉴定,墓葬中出土的猪头骨是人工饲养的家猪头骨,与现今的莱芜猪头骨相比较进行颅骨学研究,几乎看不出明显的差异。同时从随葬骨骼的种类和数量分析,当时饲养家猪已是人类重要的生产活动,直接与人们的生养死葬攸关,可见远在原始社会莱芜猪产区养猪之盛。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出土,为研究莱芜猪的形成历史找到了重要渊源。
伴随着人类文明和齐鲁文化的进程,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育,逐步形成了适应当地生态条件、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各具特色的古老地方猪种——莱芜猪。
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养猪实践中,对莱芜猪的饲养和选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形成了自然半自然饲养模式下的养殖文化。其饲养方式分为两种。一种方式是放牧饲养。春、夏、秋三季以放牧为主,多利用粮食收割后的茬地、夏季早秋的青草以及河滩、丘陵、隙地放牧猪群,因海拔悬殊、地形复杂、寒暑温差较大,饲草饲料因季节不同,产量丰欠不均,质量优劣不等等原因,形成了莱芜猪的耐粗性。另一种方式是圈养。母猪一般利用饲草、作物秸秆、剩菜剩饭和日粮副产品等粗副饲料,装入石缸、泥瓮等器皿泡透自然发酵后加极少量精料进行饲喂;育肥猪前期以饲草、作物秸秆、剩菜剩饭等粗副饲料,实行“吊架子”的饲养方法,先使其骨骼发育充分,后期补饲精料,使其快速屯肥。千百年来,正是这种粗放、简单的饲养方式,形成了莱芜猪耐粗饲、抗逆性强和易囤积脂肪的优良特点。
莱芜猪适应能力极强,既能圈养又能牧饲。据北魏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记述:“猪性甚便水生之草,耙耧水藻等,令近岸,猪食之皆肥。”和“圈不厌小,圈小肥疾,处不厌秽,泥秽得避暑。亦须小厂以避风雪。春夏中生,随时放牧。糟糠之属当日别与,八九十月放而不饲。所有糟糠,则畜待穷冬春初”。可见当时的饲养方式实际可以称为是放牧和圈养相结合,在有草的季节里放牧,在“穷冬春初”则饲喂糟糠。直到今天这种饲养方法在农村中还是常见的。亦如《续修莱芜县志》中所载:“唯圈养目的不在于肉用,而在于积粪以为肥料,故数亩之家,辄养一头或数头不等”。
为谋求产仔多的猪种,广大农民历来注意母猪的选留,多相互查访,求亲拜友,向饲养优良母猪户挑选订购仔猪,加价买回精心饲养,并选用优良种公猪配种。在那时,农村还盛行以好的种猪苗作为贵重礼物相互馈赠。由此可见,莱芜猪是在当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,是当地劳动人民辛勤选择和培育的结果。历史上交通闭塞的环境条件、丰富的饲料资源优势,再加上群众素有养猪的传统习惯和丰富的选种经验及近亲繁殖,从而加速了这一品种的形成过程。
据有关史料记载,莱芜猪产区范围较大,西北与有2600年建城历史的济南接壤,东北与历史上有名的“金张店”和“银周村”相邻。莱芜猪有了这些稳定的肥猪销售市场,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兴旺发展的趋势。
莱芜猪肉质优良。《齐民要术》中这样记载红烧的莱芜猪肉,说:“色同琥珀,又类真金,入口则消,状若凌雪,含浆膏润,特异凡常也”,形象的说明了莱芜猪肉细嫩香醇的特点。莱芜当地素有以莱芜猪肉配以不同香料自制香肠的习惯,其中莱芜“顺香斋”香肠已有150多年的历史,久负盛名。目前为我国驰名商标。
三、群体规模和数量
据莱芜市畜牧生产资料统计:解放初期莱芜猪社会存栏量58000头,1958年第一次猪种调查:泰安(含目前济南市的章丘、平阴、长清)、莱芜地区(含目前的新泰、新汶)莱芜猪总存栏量124242头。1965年第二次猪种调查,莱芜猪存栏量15万头左右。1966年,莱芜猪存栏量达到19万头。1966-1977年间,引入易肥猪种内江、荣昌、新金、巴克夏等进行改良,使纯种莱芜猪急速下滑,母猪存栏不足1万头,混杂猪占主导地位,母猪3~4万头。改革开放后,由于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,建立保种场、组建保种群,使莱芜猪得以有效保纯,并建立起了繁育与利用生产体系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推广以莱芜猪为母本、引入国外大型瘦肉型猪约克夏、杜洛克、长白、汉普夏开展二元经济杂交,生产商品瘦肉猪。莱芜猪数量在利用中恢复性增长,繁殖母猪达到2万头,每年出栏杂种猪30万头左右;90年代利用莱芜猪与国外猪种杂交生产三元杂交瘦肉型猪,纯种莱芜猪略有减少,二元杂交母本占主导地位,存栏4万头母猪;2000年以后,特别是近几年特色品牌肉猪受到青睐,莱芜猪数量增加较快,存栏量3万多头,含莱芜猪血缘的杂交商品猪存栏量40万头左右。
四、特征特性
历史上莱芜猪原分为老淹猪(大型、体重95㎏左右)、半耳半腮猪(中型、体重80㎏左右)、小獾猪(小型、体重70㎏左右)三个类型。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,大中小型猪之间相互交配,其体型逐渐趋于一致。七十年代中期社会上保留下来的多为“半耳半腮”型中型猪。
1 体型外貌
1.1 老淹猪:又称二虎胎、老憨猪,因该猪吃食时两耳泡在食内而得名。体大骨粗,结构松弛,头长额窄,耳根软,大而下垂,与嘴等长或长于嘴,并遮掩视线。嘴长直,唇端有三条横纹,额部有三条横纹,其横纹下有6-8条宽而深的竖纹。颈狭窄,肋扁平,胸不开张,体躯扁平瘦削,背腰狭长,凹背垂腹,腹围大,怀孕后期奶头拖地,臀部不丰满,斜尻。四肢粗大,后肢为刀状姿势,皆铺蹄卧系。有效乳头8-9对,发育良好,排列均匀整齐。尾粗长直,不打弯。皮厚松弛,飞节上部有2-3条皱褶。体侧有皱纹数条。年龄愈大,膘愈厚,皱纹愈深。皮毛黑而光亮,毛粗而稀,冬季丛生弯曲绒毛,鬃长11-14公分,鬃尖分叉。
该猪饲养周期长,流传的谚语说:“耳朵长其嘴,喂到老死也赔本”。有“富家猪”之称,多为地主和作坊(油坊、酒厂、粉坊)所饲养。地多、粮食充足,养猪目的在于多积肥,并且饲养期长摸清个体特性,便于管理。作坊主要经营农产品加工,养猪目的在于利用副产品,因加工副产品,有力喂养大猪,基于这种经济基础,形成这一体大晚熟的类型。目前该猪已极少。
1.2 半耳半腮猪:又叫不淹不獾猪。该猪骨粗壮,体质结实,头长嘴直,耳根软,下垂达腮部,额有7-9条倒“八”字竖纹。胸部较狭窄,肋部较丰满,肋骨欠开张。老农称之谓单脊单背,有轻度的凹背,垂腹,腹围大,有“横看一大片,纵看一道线”的形容。四肢健壮,但有铺蹄卧系。有8-9对发育良好的乳头,尾粗而长直。皮厚较紧密,少皱褶,皮毛黑色,毛粗密有光泽,冬季密生绒毛,鬃毛密长,质量佳。适宜放养,生长较快。育肥猪一般饲养10个月成肥体重达140-150市斤,高者达170-180市斤。较早熟。经产产仔数15头。解放后,饲养头数最多,很受群众欢迎,是广大农民长期选育的结果。
1.3 小獾猪:又名小姜猪,因皮紧骨架小而得名。该猪头较小,耳根稍软,耳较小。嘴细长直,有“针头线尾”之称。额有细浅的竖纹,额顶毛极密,胸肋发育较好,背腰较短,背线较平直,腹轻度下垂,多斜尻,侧观整个体态有短圆的感觉。四肢骨较细,肢势较正(俗称明腿亮脚),少有轻度的铺蹄卧系,有乳头7~8对,排列整齐,发育良好,尾细皮黑而薄,体表无皱褶,被毛细而光亮,鬃毛较短。饲养期短,7~8个月,成肥体重120市斤。该猪行动敏捷,舍饲放养均相宜。目前已灭绝。
2 繁殖性能
莱芜猪性成熟早、发情明显、容易受胎、利用年限长。小公、母猪生后3~4月龄体重20~30公斤达到性成熟。莱芜母猪多在6~7月龄体重40~60公斤初配。一般利用年限7~8年.发情周期18~22天,发情持续期3~4天,最多5天。怀孕期112~116天。多数母猪断奶后3~7天发情,习惯春秋两季产仔,一般一年两窝,少数户养母猪两年五窝。公猪多在7~8月龄体重60公斤以上初配,一般利用3~6年。初产产仔10头,产活仔9.7头,60日龄育成数9头,断乳窝重100公斤;经产产仔15头,产活仔13头,60日龄育成数11头,断乳窝重145公斤。
3 生长发育
莱芜猪仔猪出生个体重0.6~0.8公斤,双月龄断奶个体重8~13公斤,六月龄公猪体重40~50公斤、母猪45~55公斤,成年公猪体重111~120公斤、母猪体重90~130公斤。
4 肥育性能
育肥猪在饲养较好的条件下,饲养期10个月左右,出栏体重80~90公斤,平均日增重350克左右,每增重一公斤耗精料4.2~4.5公斤。
5 屠宰及胴体性能
根据育肥猪屠宰剥离测定结果,90㎏体重屠宰率为72%,胴体瘦肉率42%,肌肉pH值为6.6。大理石花纹丰富。